秦人发迹于甘肃礼县,而崛起于关中,经过长期的征战最后一统天下。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然而,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大秦帝国的崛起和覆亡成为许多人探讨的问题。然而,秦人在农业生产上的成就至今鲜为人知。
秦人最先提出“以农为本”。秦人的综合实力非常强大,以三分之一的土地,30%的人口,创造出60%的财富。尤其是,能长期支持数十万大军长年征战,没有巨大的经济实力是不行的。 秦人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以耕战政策后,不仅大力提倡奖赏军功,同时也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使得秦人成为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技术的国家。
正是有了农业的支撑,秦人才有了征战天下的动力来源。秦人重农的也被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所接受,从而在中国形成了“以农为本”治国理念,从而给中国留下了深刻农业文明的印痕。
秦人农业的成就与秦人的农业技术密切相关。战国时期,秦人所掌握的青铜冶炼技术,可以称得上空前先进。这也使秦人能比较容易地掌握铁的冶炼技术的原因。考古证明,秦人是最早大量使用铁器的群体之一。
铁器的铸造和使用,是古代生产技术的一个飞跃。早在春秋初期,秦国就有铁出现了。《诗经 秦风》中曾写道:“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这段诗文中的驷驖,就是指四匹铁青色的马。在陕西凤翔县的秦公一号墓中曾经有一批铁铲、铁锸出土。
专家推断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可能是秦景公的墓,其时代大约是公元前557年到前537年。这些铁器是我国北方时代最早的一批铁器。从而证明了春秋中期,秦人就已经使用了铁农具。而出土的文献中关于秦人用铁的记载就更多了。《史记 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的四世祖司马昌就曾做过秦国的铁官,主要负责向私营冶铁业收取赋税,同时也管理官营采铁和冶铁。据记载,秦人的铁官中有左采铁、右采铁。
秦人对铁器的管理非常严格,在秦国如果损毁一件铁器,不仅使用刑法,而且“吏主者负其半”,就是说,管理人员也要负一半的责任。
秦国农民“一个顶俩”。战国时代,六国一个劳动力耕地的亩数,相当于今天的8亩左右,而秦国一个劳动力耕作的面积达到了近十六亩。可见,秦国一个劳动力的工作效率是六国一个劳动力的两倍。可以这样说,秦国农民“一个顶俩”。
秦人的劳动效率高,这与秦人普遍使用铁器有关,也与秦人使用了畜力有关。
秦人先祖非子为周孝王养马于“汧渭之间”,结果“马大蕃息”。秦人不仅善于养马,而且对如何管理马匹也有严格的规定。专家研究认为:“秦国在农耕使用畜力中广泛使用了马、牛,而且秦人先使用了马耕,其次才是牛耕。”在秦人制定的法律中年个有:“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的说法,可见,秦人在对马和牛的态度上,马要重于牛。在秦昭王时期,秦国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普遍使用牛力 耕作。这成为秦人国力的一个标志,也是秦国农民“一个顶俩”的基础。
古代,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大凡太平年景,则人口增加,而战乱灾荒则导致人口急剧下降。没有人口自然兵源、军粮都会成为问题,争取东方六国的人口也是秦人重要政策之一。
商鞅变法在实行重农政策的同时,利用秦国广大的土地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招诱其他各国的居民来投效。《商君书 徕民》中说:“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泽薮、溪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也。”于是采用“徕民”政策,招“徕三晋之民”至秦国境内垦荒。
据记载,秦人在招诱三晋之地的民众时,曾以给他们房屋土地、十年内免税、三世不负担兵役等优惠政策。凡“从事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可以免除其本身的徭役。于是秦国农田大辟,国以富强。结果,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
为促进生产,商鞅还改变了秦国父子同室而居的旧俗,规定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和父母分家,独立生活,否则,一个男子就要缴纳两个人的赋税。分家以后,不能再互相依赖,每户都必须努力生产,这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积极的意义。
新来的移民成了专门在秦国劳作,专门为秦人服务,而秦人则专门出兵打仗。秦人的实力迅速的实现了飞越。
农业首先要靠人。就农业生产技术而言,秦人不仅修建了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且花大力气修建了郑国渠。同时也特别注重对自然灾难的防止,制定严格的法令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吕氏春秋 审时》篇中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可见秦人把农业生产首先要靠人,其次靠地,再次看天时气候。
战国初期的魏国,一般年景下一亩地能产粟一石半,最好的年景可达到四倍,即六石。而最坏的年景则只有三斗。而秦国在郑国渠修成后四百多万亩得到灌溉,,《史记》、《汉书》都说:“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由于有了充足的水源,单位面积产量达亩收一钟,一钟即六石四斗,有人说秦人一石大约109公斤,似乎有点多。而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认为:1石=27市斤。粗略估算,一亩地产六石四斗,大约可供10名秦军一月之食。
郑国渠是当时韩国的一个计谋,但对于农业有好处,秦人还是修建了。可见秦国对农业的重视。
同时,秦人在全国各地广设粮仓,有万石一积的,有两万石一积的,而都城咸阳的粮仓达到了十万石一积。可见,秦人的重农政策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不仅满足了自己的使用,而且为争夺天下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各位朋友:您的学识、见闻、经历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字,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史地:与西北历史、地理有关的新观点新发现;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伪识别;
艺术:书画、摄影、雕刻等的创作体会及作品;
书介:各种图书的推荐及评论
体验:各种体验类文章,如登山、饮食、手工、养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电话告知,也可发邮件。邮箱:358030614@qq.com
“陇史荟 qinxingjushi " 知名文史学者王文元(兰州老王)微信公众号
讲兰州故事,探丝路风情,解西部地理,精彩每天都有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