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丨Satomi
1
前两天,有个妈妈来向我咨询孩子学习的事情。
孩子今年上五年级了,妈妈希望他明年能够考上民办初中,但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很不稳定,妈妈为此相当发愁。
我帮孩子辅导了一节课,发现孩子对于新知识的接受速度蛮快的,但是基础知识却不扎实。几个简单的计算题就算错了好几次,一些四年级就应该掌握的计算方法也运用得很不熟练。
我和妈妈沟通了孩子的情况,妈妈叹了口气说:“我这儿子聪明是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
孩子以前成绩还不错。因为有些数学天赋,低年级的时候,他的成绩在班里甚至一度名列前茅。
于是,家长就渐渐放松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天赋高、很聪明,不努力也能够取得好成绩。
就这样一直到了四年级,孩子开始慢慢觉得力不从心了,成绩波动越来越大。到了五年级,成绩更是从上游慢慢降到了中游的水平。
这下爸爸妈妈开始着急起来,四处找老师给孩子补习,但是所有老师都只有一句话:“孩子很聪明,但是基础太差了,得花大力气补上去!”
2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
这句话我听了不知多少遍了。
但我一直觉得,这与其说是一句赞美,不如说是一句毒药。很多家长被麻醉在孩子“聪明”的幻觉中,错过了孩子长成的黄金时期;而孩子也自我满足于所谓的“聪明”中,忽略了努力奋斗的价值,悔恨终身。
我一直建议,不要轻易夸孩子“聪明”,因为它会让孩子觉得:聪明比勤奋更重要,只要我智商高,不努力也能够成功。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很容易轻视奋斗的重要性。
高中坐在我后面的学霸,后来一直从国内的顶尖大学读到美国的顶尖大学。他在我们眼中,就是一个高智商的完美范例:和我们一样读书,一样上课,大家又都是重点中学的学生,但他的成绩就是能比我们好。
所有人都觉得他聪明,但他却对我说:我最讨厌被人说聪明。
一开始,我觉得不过是他矫情。高一刚结束的时候,学霸就基本上把高中三年的课本知识自学完毕了。当时我们完全不能理解,他究竟哪里能都多出那么多的时间学习,只觉得他的脑子一定和我们不一样。
后来我的想法渐渐改变了。
有一次,打完篮球我发现他坐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在想什么。他说,他刚才看到两个篮球碰在一起,正在想它们的受力和运动轨迹。
我惊呆了。
说实话,即使重点中学的学生,大部分依然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因此,只要一有机会,我们就会放空我们的大脑,把思考这种讨厌的事情放到不得不做的时候。
但就在我们放空大脑,有些人的大脑却依然处于高速运转之中……
后来,学霸告诉我他的学习秘诀:他用暑假旅游坐车的时间,读完了高中的光学和原子物理;用中午吃饭的时间,听完了高中三年的英语课文;用睡觉前洗脚的时间,读完了中国近现代史……
我开始慢慢理解为什么他这么讨厌被人说“聪明”,因为“聪明”这两个字彻底否定了他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
他的成绩比我们好,并不是因为他聪明,更不是因为他不是不努力,恰恰相反,他比我们努力得多得多。学习甚至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的确,学霸有时候甚至不用认真听课,但老师说的那些话,他早就看过、听过了,不仅看过听过,而且经过了彻底的思考和理解。因此,他大脑中的知识是经过总结和消化的,而我们大脑中的知识则是老师灌输给的。如此,我们怎能和他竞争呢?
3
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夸孩子“聪明”不过是安慰家长的一种手段罢了。
“你们家孩子很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
但是如果家长真的相信了这句话,你们家的孩子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了。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把这句话当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自我安慰,他们内心的潜台词是:
只要孩子哪一天开始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够突飞猛进。
醒一醒,别做梦了!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多得是,而最终成功的只有那些努力奋斗的人。
家长们别再为孩子和自己的惰性找借口了!
我的一个远房表哥就是一个从小被人认为非常“聪明”的孩子。高中之前,他很少认真学习,但是每次只要突击复习就能稳进年纪前十。
读了高中之后,课业难度陡然增加,但他依然常常不听课、不看书,半夜打游戏。一开始考前突击几个星期,成绩还能勉强排在中上,但到后来成绩越来越差。最后毫不意外,高考失败,只上了一个三流的专科。
上了大学之后,在校期间他依然不好好学习,经常旷课打游戏,差点儿连毕业证书也没拿到。现在他的很多同班同学,很多都成了独当一面的领导,在事业上小有成就。但表哥却只能混混日子,一事无成。
表哥有时会说,要是我当时努力读书,说不定比他们还强。但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4
“聪明”对于孩子的伤害还远不止此。
2012年,就读于麻省理工大学的中国高材生郭衡了。这个兰州出生的28岁中国女孩2001年移居美国,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后曾经在华尔街工作,2011年进入知名的麻省理工学院Sloan商学院就读。
在外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天之骄子,但是她却在遗书中嘶声力竭地高喊:除了中文,我觉得我没有任何优势。
她就是一个被人从小夸“聪明”的孩子,她也从内心认定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90年代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C. Dweck的研究表明:从小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与他人竞争的意识。同时,他们也更害怕面对挑战。孩子们害怕一旦失败了,别人会怀疑自己不聪明。
给孩子贴上“聪明”的标签,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成功就是来自于“聪明”。当“聪明”的孩子再不能比过别人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会立刻将结果归因于自己“不够聪明”。
所以一旦失败,他们的所有心理建设就会崩塌
——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不够“努力”而失败,那他可以更加努力;但是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不够“聪明”而失败,那他就无路可退了。
而现实何其残酷,在美国的顶尖名校,最不缺的恐怕就是“聪明”的学生了。才女郭衡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因于自己不够优秀,就这样被自己打倒了。
真正能走向成功的人,不一定很聪明,他们只是很早就懂得勤奋比天赋更重要,并且肯持续努力为之奋斗。而作为孩子人生的引导者,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让他们明白:努力比聪明更伟大、也更重要。
-End-
恳请转发本文到朋友圈,让更多孩子享受超实用的启蒙教育干货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