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场地装修网络社区

背影|河南日报人物版20160923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又到开学季。


清晨,“嘟嘟嘟嘟嘟少先队小号声直撅撅地从我家隔壁的小学翻墙过来,执著地钻入耳鼓;门前马路上的小汽车陡然多起来,不约而同地拐向学校,在门口卸下仍睡眼惺忪的小人儿后匆匆离开;三三两两松懈地戴着红领巾的孩童,背着花花绿绿鼓鼓囊囊的书包,躲闪着迎面驶来的自行车如鱼般逆行;斑马线上,怯生生的单薄小儿紧拽着肩挎书包的白发爷爷的手,亦步亦趋地走向学海人生的第一个渡口……


总是被这些背影感动着。


几乎每一个工作日的早上,我都能在上班的途中遇到这急匆匆、乱嚷嚷的场景,见到那慌忙分别、大声提醒的画面,记住那苍苍白发俯首叮嘱黄口小儿,切切深情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的背影。夕阳西下了,学校已经放学、父母还未下班,这时,学校门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那里正上演着祖孙两辈的“电影”,故事的主角永远是小儿小囡,沧桑的爷爷或奶奶、姥姥或姥爷自然是最佳配角,他们背着书包倾听着、附和着、呵护着、蹒跚着跟随憋闷了一天的主儿,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快乐着他们的快乐。


每每这当儿,我就会想起往事想到从前,想起儿子小的时候母亲每天牵扯着柔弱的孙子小心穿过马路走向学校的背影,想起自己小的时候母亲第一次拉着我的手把我交给老师把我送进学堂的情景,想起天下父母切切叮咛殷殷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眷眷之情,眼睛就禁不住潮湿起来。


20多年前,我去位于北京金台西路的人民日报社采访刚刚退休的著名红学家蓝翎先生。在他二层办公室的玻璃窗边,蓝翎先生指着窗外面街巷里的小学,对我说了他观察很久之后产生,却又令他困惑不解的问题:学校门口车马穿梭,乱得要命,却从未见过一次交通事故,这是什么缘故?


他说这话的时候,正是学校散学的当儿,夕阳里,校门前,车水马龙,人欢马叫,纷乱中却又透着不急不躁;人车擦肩,不惊不咤,相安无事,似有内在秩序暗中流动。先生痴迷地望着,任夕阳将金色洒满全身。


这问题对于年轻单身的我来说,当然解答不了,先生也没有让我解答的意思。但我似乎能感觉到,他很想下楼,去充当小儿们的爷爷或姥爷,“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走着走着走走走走,转眼儿就长大……


每次读朱自清的《背影》,眼前就会浮现朱老先生用深青布棉袍兜抱着橘子,穿过铁道,在月台下面费力攀爬的背影。这位父亲的背影深刻地印在脑海里,总是叠映出另外一位父亲的背影。


上世纪80年代的那个秋天,我去西北读大学,须从郑州转火车赴兰州报道,父亲要送我到郑州。


我拎着一个沉重的皮革箱子,父亲扛着一个硕大的行李包袱,父子二人乘长途汽车一路风尘仆仆奔郑州而来。不料,车到黄河桥北岸受阻,等着过桥的汽车一眼望不到尽头,心情沮丧得要命。又要赶时间去学校报道,遂决定在附近一个叫詹店的小车站改乘火车通过黄河。于是下汽车搬行李转场。我提着箱子找父亲,看见他在正午的大太阳下,满头大汗地攀爬在长途汽车的后背梯子上,从车顶扛着小山样的铺盖卷一步一梯地艰难退下来。望着这熟悉又陌生的背影,我的眼睛顿时模糊起来,嗓子隐隐作痛……


当天下午,父亲辗转托人,终于买到了一张郑州至兰州的直快列车的硬座车票时,已经距开车的时间很近了。于是又一阵忙乱,托运行李,办理手续,小跑着挤过人群、穿过天桥,终于把我送上了列车。


我挤到窗口与父亲告别,让他早些回去。他只是点头,却一动不动地站在月台上,任汗水在脸颊与脖颈间流淌。我转过身安置皮箱时,列车开动了。我回到窗前探身寻找他,正看到父亲在空阔的站台回转的背影。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身影,泪水再次打湿了我的双眼。这是我一生中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学,却是最后的一次……


世时变迁,人生如梦。二孩终于放开了,中国又一次出现了“婴儿潮”。我想,要不了几年,小学的校门口又会出现更甚的拥堵,车水马龙可能会升级到一个新的水泄不通的程度,白发老人手牵着黄口小儿的背影或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独特风景线。


但请放心,尽管车如流水马如龙,尽管市井喧嚣人声杂,那里,一定会很安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